工農業產品價格剪刀差:剪斷了農民的幸福,也剪斷了國家的糧食安全
在這山花爛漫的春天,我抽空回了一趟西北老家,一路上火車轉汽車,走過了祖國大好河山1700多公里。此時我躺在回程的火車上,想寫下長久以來我對三農問題的一點思考,以及對我國糧食安全的一些擔憂。
先說一下題目中涉及的這個經濟學概念:工農業產品價格剪刀差。
這個概念是20世紀20年代斯大林提出來的,《斯大林全集》第12卷第45頁說:農民在購買工業品時多付一些錢,而在出賣農產品時少得一些錢,從而形成“超額稅”,把這種超額稅就叫做“剪刀差”。此后人們用這一概念來說明工農業產品價值的不等價交換現象。在沒有實行市場經濟的國家,尤其社會主義國家普遍存在“剪刀差”現象,因為社會主義國家建國時普遍不發達,需要用“剪刀差”這一手段來積累工業發展所需的資金,以便國家加快工業建設,迅速實現工業化。
作為社會主義國家,中國幾十年來就是這么干的。政府用“有形的腳”死死地踩住農產品價格,而工業品卻在市場這只“無形的手”的推動下隨行就市一路上漲,于是就形成了目前這種狀況:一雙襪子大于10斤小麥的價格,一件衣服高于一畝稻谷的價格,一臺電視機高于一頭牛的價格,一輛普通的小車超過普通農民家庭10年以上的農業產值.......
這種工農業產品的不等價交換不是最近才有的,而是新中國建國至今一直都存在的,只是近幾年這種不等價更加加劇了。因為近幾年工業和服務業價格飛漲,而糧食價格一路下跌,拉大了農產品和非農產品的價格鴻溝。比如2015年初小麥、玉米1斤還能賣1元錢,到2016年初一斤同樣的小麥或玉米只能賣7毛多錢了。稻谷差不多也是這個價格,也是這個起伏。
我們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國家,大部分工業和服務業產品的價格實現了市場定價,而糧食從來都是國家重點調控的戰略物資,實行的是計劃經濟,國家用各種手段調控其價格,決不允許其大幅度上漲。所以不管在哪個時期,糧食價格始終在低位徘徊。
因為糧食價格太低,農民的勞動價值無法等價交換,從而造成了“三農問題”: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當然糧價低不是造成三農問題的唯一原因,但它是主要原因。
可以說,“工農業產品價格剪刀差”剪斷了農民的幸福。一個辛辛苦苦種糧的農民,在這種不公平的價值交換中怎能過上好日子?因為這種工農業產品交換的價值扭曲,農民靠種糧根本無法脫貧,所以只能背井離鄉外出打工。他們只能把年老的父母和年幼的孩子丟在老家,使他們成為“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或者夫妻長期分居兩地,一年甚至數年才見一面,這樣的生活怎么能叫幸福?
農民作為社會的最底層,他們為國家發展和工業振興承受了成本、付出了代價,但因為他們普遍文化水平低,社會地位低,所以沒有話語權,他們只能默默承受這些成本。
我國脫胎于一個落后的農業國家,底子太薄,不可能在短期內讓每一個國民都過上好日子,所以必然有一部分人承受更多的痛苦,這個是可以理解的。因為歷史及現實的原因,這個痛苦更多地落到了農民身上,在價值交換中國家從農民手上拿走了更多,這個也可以理解。不能理解的是,當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發展起來之后,不但對農業的反哺沒有人提起,這種特定歷史階段形成的對農業的價值盤剝卻仍在繼續,而且看不到終止的任何苗頭,更甚的是,還在加劇。
但我們已經在實行市場經濟,資源是流動的,國家可以安排糧食價格,但卻越來越無法安排糧食生產了。春耕時節回一趟老家,在黃土高原這樣傳統的糧食主產區走一趟,所見所聞不能不讓我為國家的糧食安全捏一把汗。
目前我國糧食生產上所能看到的危機有二:
第一,大量土地拋荒。
從南到北很多基本農田被拋荒,南邊比如湖南、江西、安徽的農村我都去過,很多土地無人耕種,隨便栽幾棵茶樹或幾棵果樹,為自家產點茶葉或果子就行了,或者栽些竹子,或者就索性荒著長草,不再像以前每一塊地都種上糧食。
北方更甚,比如我老家甘肅,黃土高原的梯田在整個農地中占比是很大的,但是近幾年梯田基本上全部被拋荒了,一部分是因為1998年開始的“退耕還林”造成的政策性拋荒,而更多的是因為近年來糧價太低,年輕人大多都出去打工了,而梯田的耕種耗費人力畜力,家里留守的老人和孩子無力耕種,從經濟效益上也沒有積極性去耕種,所以只能拋荒。
我不知道國家公布的基本農田面積中有沒有算梯田和山地,如果以前算了,那么近幾年減少的農地面積將是個天文數字。
當我在朋友圈感慨這一問題的時候,一個老家在湖南懷化如今在杭州工作的朋友留言說,懷化老家現在和20年前比,起碼有1/2以上的水稻田地荒蕪,而杭州周邊的土地也主要是開發地產,種植綠化苗木和果蔬,很少看到大面積的主糧。
第二,大量優質耕地被用來種植經濟作物,糧食種植面積直線下降。
因為當局公布的數字不可信,我們眼見為實吧。這次我從西安坐大巴回平涼,上高速后發現道路兩旁全都是開著白花的蘋果樹,整個禮泉縣就是個大的蘋果園,大巴在蘋果園里高速穿行了約一小時十分鐘,你可以想想蘋果的種植面積有多大。
臨近的乾縣也有零星蘋果園。進入長武縣以后,道路兩旁的蘋果園面積完全可以跟禮泉媲美,再之后的甘肅涇川縣以及平涼市的其他地區,蘋果的種植面積都非常讓人驚嘆。后來跟平涼當地一知情人士聊起,他說平涼地區的蘋果種植面積目前約200萬畝,這個數字還在增加,我不知道數字準確不準確,但我親眼所見的蘋果種植規模已經深深地震驚了我。臨近的慶陽地區也在大力發展蘋果產業。從今年蘋果的滯銷情況看,除了陜西和甘肅,山東和山西的蘋果種植面積應該也很驚人。
同樣,我在朋友圈說這事的時候,有河北保定的朋友說,他們那里全縣至少有半數以上的農地都種了桃樹。湖南這邊,大面積的土地被用來種烤煙葉,至少在瀏陽地區,煙葉的種植面積大多比水稻多。而全國各地,大多都有適合本地的經濟作物,其種植規模都很宏大。
印象中,官方年年都說糧食產量創歷史新高,但是糧食種植面積如此下降,糧食產量的新高到底是怎么創出來的?
與糧食產量提高信息相悖的是,我國進口糧食逐年增多,2012年,中國凈進口糧食7000多萬噸;2013年和2014年的糧食進口量是多少呢?網上廣泛報道的信息是2014年前10個月的糧食進口量幾乎相當于2013年的全年進口量,達到7250萬噸;2015年我國進口糧食12477萬噸,即超過1.2億噸,我國正在成為全球第一糧食進口大國。(以上數據來自騰訊網及海關總署等)。
可見,我國的糧食已經不能自給自足,糧食安全岌岌可危,如果任其發展下去,在不久的將來,中國14億人口的吃飯問題將牢牢地攥在美國等國家手上,這是多么嚴重的戰略隱患和潛在危機?
可見,“工農業產品價格剪刀差”不光剪斷了農民的幸福,也剪斷了國家的糧食安全,任其發展下去,國將不國。就算國家為了穩定物價不得不壓低糧價,那也可以用補貼的方式高價收購農民的糧食然后低價出售給市場啊,為什么要長期無視農民的利益呢?農民是沒有話語權,但農民有不種糧食的權利,農民可以咽下一肚子苦水,但國家恐怕也得喝下這杯苦酒。
希望當局能夠重新審視農業政策,重視農民利益,重視糧食安全。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綠時采頭條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