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郭曉鳴等:推動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

[ 作者:郭曉鳴?曾旭暉?駱希?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1-02-21 錄入:曹倩 ]

——來自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區的探索實踐

在我國推進農業現代化過程中,小農戶面臨土地要素供給困難、產業資金支撐不足、生產性服務供給不足、市場抑制效應加劇、生產技術提升面臨障礙、支持政策存在靶向偏差六大共同性發展困境,嚴重阻礙其有效融入現代農業產業。四川省彭山區通過創新性實踐探索,形成鄉村振興戰略下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的“彭山模式”,為全面深化這一重要領域的改革實踐提供了極其重要的典型借鑒。 

彭山區是第二輪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也是四川省城鄉融合發展綜合改革試點區。針對小農戶向現代農業轉型發展面臨的一系列挑戰性矛盾,“彭山模式”以瞄準小農戶現實需求,依托優勢產業支撐,通過“系統要素集成、多元改革賦能、精準政策創新”三向發力,有效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深度融合發展”,具有廣泛推廣價值。

構建以小農戶為扶持主體的要素保障機制。彭山區通過就業帶動、保底分紅、股份合作等方式,推進“農戶+合作社+村集體”、“農戶+公司+園區”等模式,讓小農戶有效分享現代農業轉型紅利。建立利益分享模式,率先探索財政資金投入形成固定資產由龍頭企業或合作社有償使用,農戶量化股份后持股參與分享經營紅利。探索產業鏈增值共享模式,公義鎮新橋村由村集體經濟組織、家庭農場聯盟、園區業主和社員等154名成員共同出資建立農產品集配中心,并進行股權量化,實現多方共享產業鏈延伸的增值紅利。構建農業產業聯合體帶動模式,以農業產業聯合體為引領,推動農業企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經營主體一體化發展,帶動農戶增收致富。

構建以本土鄉村精英為重點的人才培育機制。彭山區以本土鄉村精英為重點,充分利用本土人才資源。建立協會、聯盟等專業性組織,為鄉村精英開拓提升本地產業提供重要平臺,使其依托農村熟人社會的社會網絡,示范性地引領幫扶周邊農戶,形成效率更高和穩定性更強的帶動效應。探索構建本土人才培養的三級人才庫機制,制定《新型職業農民三級人才庫管理辦法》,按照培育儲備一批、培訓提高一批、吸引發展一批的思路,實行分類培育,全面提升農民從業能力。大力推進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按照“示范培訓+分類培育+導師幫帶”方式,遴選職業農民進行為期一年的精準化培育,得到社會廣泛認同。

構建以鄉土能手和合作社為主導的技術供給機制。彭山區創新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以典型農戶培育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引領小農戶技術更新與變革。建立農技人員與鄉土種田能手農業人才“一對一”的幫扶制度,由農技員指導做好品種更新、新技術推廣工作,并納入年度考核。建立一套新型職業農民的認證、培訓、激勵、扶持制度體系,在技能培訓、產業扶持、養老醫療保險、貸款貼息、學歷進修等方面累計補貼資金達300萬元。強化不同類型的專業合作社技術服務功能,對合作社開展技術培訓、技術指導和技術服務提供專項政策支持,使其成為帶動小農戶改進生產經營方式的重要組織載體。

構建以內生性發展為導向的社會化服務機制。彭山區十分重視充分激發農戶內生發展動能,構建穩定性更強的低成本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創新“三級土地預推—風險前置審查—平臺公開交易—出險應急處理”土地流轉四步機制,由國有農業投資公司對土地流轉進行管理督導,全程高效服務并化解流轉風險。創新整合涉農補貼與社會化服務提質,為社會化服務組織精準提供補貼,提升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目前,全區培育各類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的服務內容涵蓋土地托管、育苗育種、病蟲害統防統治、電商物流、勞務服務等產前、產中、產后多個環節。

構建以改革賦能為突破的政策支持體系。彭山區以頂層制度設計保障要素系統供給,以多元改革協同推進形成政策的疊加效應。創新家庭農場培育的各項政策。出臺《培育壯大農民專合社和家庭農場九條措施》《星級家庭農場認定管理辦法》等政策,重點培育壯大有發展潛力、有示范帶動作用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深化“兩權抵押”試點。構建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產權交易—產權評估—風險緩釋—產權處置—產品創新”五大體系,全方位滿足農戶貸款需求。創新農業特色保險。創新推出特色水果保險,農戶只承擔35%的保費,其余均由財政補貼。在賠付方面,自然災害最高賠付達6000元/畝,并確保每畝經營收入不低于當年市場監測價格。

彭山區以保護廣大小農戶的基本利益為基點進行體制創新和政策突破,取得了一系列制度機制方面的重要成果,探索形成了以下五點值得借鑒的重要經驗。

一是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需要深化聯動性配套改革。促進小農戶發展轉型需要對其所需的勞動力、土地、資金、信息等各種生產要素進行合理的優化配置。彭山區統籌實施農村產權制度、職業農民、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農村宅基地“三權分置”以及農村金融制度創新等多項改革試點,發揮改革的協同效應。其經驗表明,通過聯動性的配套改革破解小農戶發展中要素供給的關鍵瓶頸,并以政策的協同形成資源要素的集聚效應,是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效銜接的重要路徑。

二是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需要系統性構建社會化服務體系。彭山區的經驗表明,以內生性發展為導向構建系統的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僅可以更為有效地激發農戶發展動能,并且能夠以較低成本實現社會化服務的高效供給。要鼓勵合作社為社員提供托管、代耕、統防統收等生產性服務。要鼓勵合作社、集體經濟組織積極參與政府購買公益性服務。要積極對接農業服務領域的龍頭企業,構建多層次、多主體、系統化的社會化服務供給體系。

三是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需要加快標準化全產業鏈體系建設。如何構建覆蓋全產業鏈的品控體系以保障農產品的標準化、高品質,是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亟待破解的關鍵性難題。高度重視以標準化為導向深化農業全產業鏈分工,制定覆蓋從生產到流通環節的完整的農產品標準化體系。整合外部專家、本地農技人員、本土專家共同參與農產品生產技術規范的制定。建設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標準化生產體系。

四是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需要高度重視農戶集體行動賦能。小農戶單家獨戶面對市場存在難以克服的巨大困難,必須以強化集體行動抱團發展才能實現更高水平的持續發展。對農戶集體行動賦能應重點聚焦三個方面:強化小農戶集體行動組織載體的培育,加強合作社、集體經濟組織的培育。強化小農戶集體行動能力,實施針對小農戶的能力建設行動,提升其經營管理、市場對接、集體議事策等能力。強化小農與其他經營主體的利益聯結,鼓勵以股份合作、保底分紅等多種方式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關系。

五是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需要探索跨區域合作發展路徑。對小農戶發展要素的供給必須突破單一行政村、單個合作社的邊界,通過跨區域整合實現更大范圍和更高水平的要素聚集。跨區域的主體聯合,支持小農戶跨村、鎮組建合作社與聯合社。跨區域的行業性聯合,支持組建家庭農場聯盟、合作社聯合社,推廣“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村+小農戶”的產業化聯合體模式,有效發揮其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的支撐引領作用。


(作者郭曉鳴系《中國鄉村發現》學術委員、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專家委員、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研究員;曾旭暉系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研究生導師;駱希系四川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民日報》2021年2月20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亚洲精品高清 | 我要看亚洲中字幕毛带 | 午夜福利精品短视频在线 | 在线播放免费精品 | 日韩免费一区二三区 | 真实国产乱子伦精品免费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