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于文浩等:日本的農村合作金融體系

[ 作者:于文浩等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3-09-28 錄入:易永喆 ]

日本農協在農業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以農協為載體的農村合作金融為農戶提供生產、生活的各種資金和信用服務,促進了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農業發展,實現了日本農業現代化。

日本農協合作金融的組織模式

日本農協的起源可追溯到江戶時期的民間金融組織“賴母子”和“報德社”。“賴母子”是平民間相互融資的救助組織;“報德社”的活動內容更廣泛,不僅給社員提供資金借貸、相互救助、生產改善等服務,還有教育、指導等內容。“賴母子”和“報德社”是日本近代協同組合的萌芽雛形。日本農協制度是明治后期(1889~1914年)從西歐引進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基本形成了日本農協原型。1947年日本政府頒布《農業協同組合法》,依據農民自愿和自主原則,設立農業協同組合,簡稱“農協”,這標志著現代日本農協的正式建立。1958年年底,日本全國從上而下成立了完整的綜合農協和專業農協,幾乎所有的日本農戶都加入了農協。農協不僅為會員提供從生產資料到農產品加工、從農產品的流通到銷售等服務,在會員缺乏資金時,還可以為會員提供低息貸款等信用服務,構建了幾乎覆蓋三農所有領域的農協系統。農協以金融為支撐,對農民提供經濟事業、指導事業、共濟事業、信用事業、老年人福利事業、厚生事業六大事業全方位服務,形成了以農協為載體的日本農村合作金融體系。農協的金融機構,按照《農協法》規定開展業務,與日本政府農業政策金融機構并列為日本農業金融的兩大支柱,對農村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一是信用事業服務。日本農協合作金融體系采取的是功能清晰、架構完整的三層級組織模式。各層級自下而上入股,各層級無隸屬關系,只有業務關系,實行自主經營、獨立核算、自負盈虧?;A層是遍布各村、町等基層農協信用合作組織;中間層是都道府縣農協信用聯合組織,即信農聯;最高層是由各信農聯出資入股成立的農林中央金庫?;鶎愚r協信用合作組織是以市、町、村的入股農戶為主組織起來的,還有其他居民和團體,與其他金融機構和世界各國農村信用合作社相比,基層農協信用合作組織除了主營信用業務外,還兼營保險、農產品供銷業務?;鶎愚r協信用合作組織可以從事吸取存款和發放貸款業務。存款主要來自會員的活期和定期存款,貸款不以盈利為目的,原則上不需要任何擔保,發放的是信用貸款,主要為會員生產和生活提供方便,幫助會員度過資金困難期。中間層的信農聯是由轄區內的各農協共同出資入股組成的,最高權力機構是各農協成員大會。在日本農村合作金融體系中發揮承上啟下的作用,是連接基層農協信用組織和農林中央金庫之間的橋梁。其主要職責是協調和管理轄區內農協合作金融的資金,對從事農業、林業、漁業的相關企業給予財政支持,也可以向部分資金需求大、周期長、當地基層農業協會無法支持的農民提供貸款。最高層的農林中央金庫是日本最高級別的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全國共有36個分支機構,主要設立在大阪、札幌和名古屋等地,入股的是各地信農聯及有關農林水產團體,資金來源于信農聯的存款和國家批準發行的農村債券;主要負責從國家宏觀角度在全國系統內調度、分配、融通資金,協調各信農聯的金融業務,承擔信息咨詢業務,指導信農聯的工作。資金主要投向信農聯的需求方向,也向農業、林業、漁業相關大型企業發放貸款,還向農村配套設施建設和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公共組織發放貸款。

二是共濟互助保險服務。在發生災害時,為減少農業經營和農民生活的損失,日本農協合作金融組織提供了共濟互助的服務模式。互助事業分為五年以上的長期互助和一年以內的短期互助兩種形式,共濟互助保險服務實行三級組織運營模式,形成了自上而下、互相結合的農業互助保險體系。基礎層的農業共濟組合主要負責基層會員農作物、牲畜、農具等農業保險業務;中間層的農業共濟組合聯合會,承擔基礎層分保以及轄區內的保險調節業務;最高層的農業共濟再保險特別賬戶專門設立農業共濟基金,為中間層提供貸款和再保險服務。三級組織承擔保險責任的比例分別為10%~20%、20%~30%、50%~70%,如遇特大災害時,可增加至80%~100%。

日本農協合作金融的特點

一是組織架構層次分明,業務經營范圍廣。農協合作金融采用三級運營模式,沒有上下級的行政隸屬關系,職責明確,上級對下級進行指導和監督,但不干涉下級經營活動,這避免了出現經營問題時發生相互推諉的情況。資金流通具有從下級流向上級,又從上級流向下級的雙向流通特點。從業務經營范圍來看,農協享有存貸款特別政策,其存款利率一般高于普通銀行存款利率1%,吸儲能力強,為農業發展提供了充足的資金支持;貸款利率一般低于普通銀行利率1%,減輕農戶的貸款負擔,為農業生產的正常進行提供了保障。農協除了存貸款業務外,還有農業生產資料、農產品購銷以及債券發行、票據承兌、保險等業務,甚至還有國外業務,業務經營產品的多元化提高了農協合作金融的盈利能力。

二是風險防范機制完善,提高農業金融可獲得性。第一,保證存款人利益的強制存款保險制度。存款保險制度是由信用合作組織共同出資組成,儲戶在農協系統內存款,儲戶、農協、保險機構間的保險關系就自動生成,確保存款人的利益不受損害。當農協無法承兌儲戶存款時,保險機構直接向儲戶支付存款保證金,存款者不需要支付任何的保險金。第二,與存款保險制度互為補充的信用保證保險制度。為強化信用業務,農協規定信用組織每年提取存款額10%的準備基金,交由農林中央金庫統一管理,用于農協之間的相互援助。當農協出現經營問題時,可通過該準備金獲得一定的低息貸款,避免風險失控等問題的發生。第三,確保債務履行的信用擔保制度。政府、農業信用基金協會、農林漁業中央金庫共同設立農業信用基金,為借款人提供擔保責任。為降低代位償還風險,基金協會向國家農業協會擔保中心支付保險費,擔保中心為基金協會承擔擔保責任,這種做法可以有效防范農村金融信貸的可能風險和潛在損失,解決農村金融供給不足問題。

三是內生發展動力型的非盈利金融組織,以“需求導向型”發展戰略助力農業發展。農協合作金融是以平等、自愿、互助和民主為基礎的互助融資信用合作形式,屬于內生型金融。它秉承合作社經營的三原則——組織上的群眾性、管理上的民主性和業務上的靈活性,克服信息不對稱、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等問題,在維護會員基本利益前提下有效實現資本使用的專業化,將利潤通過分紅、低利息貸款等形式反饋給會員,具有內生發展動力的非盈利金融組織特點。農協合作金融堅持“需求導向型”的自下而上的不同金融服務發展策略,滿足農戶不同的資金需求,促進了農業的發展。

日本農協合作金融啟示

一是深化農信社改革,組建配套的專業化組織。通過政策引導和規范管理,強化農信社“三農”服務導向,深化農信社向產權明晰、組織構架完整、法人體制健全、自主經營方向的改革。組建與農信社相配套的專業化組織,加強各專業組織與農信社緊密協作,為農戶提供多層面的現代化農業生產服務,促進農業經濟與合作金融支持的良性循環。

二是完善合作金融風險防范體系,保障金融秩序穩健運行。在農信社改革過程中引入存款保險制度、信用保證保險制度和信用擔保制度。政府引導各農信社按存款額提取存款風險準備金,由存款風險保證機構進行經營,當會員農信社出現無法承兌存款時,由存款風險保證機構提供兌付。確立農信社之間的信用保證保險制度,作為存款保險制度的補充,進行相互援助。建立信用擔保制度,提供農業信用擔保、再擔保業務,解決農業信用擔保高風險、高補償問題,維護農業金融秩序穩定。

三是強化合作社經營三原則理念,培育內嵌型合作金融組織。堅持組織上的群眾性、管理上的民主性和業務上的靈活性原則,加強對農民專業合作社信貸互助業務的指導和監督,強化風險防范,培育服務“三農”的內嵌型合作金融組織,提高資本專業化效率,解決農民專業合作社成員的資本需求,實現良性可持續農業金融生態,促進農業發展。

 

(作者于文浩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碩士生導師;張志強系首都醫科大學主任醫師。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金融》2023年第5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午夜免费一区二区三区最新 | 亚洲国产一区中文 | 中文字幕夫妇交换乱叫 | 亚洲欧美丝袜中文综合 | 亚洲国产欧美日韩另类精品一区二区在线 | 尤物在线精品视频 |